与一位“新农人”的对话

2023-05-06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产业,农业扮演的角色始终举足轻重。曾经,农业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当下,农业现代化被看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 然要求。但在现实中,农业是链条极长的产业,常常涉及农业投入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零售、消费等诸多环节,与劳动力供给休戚与共,并常常和农民、农村等社会话题息息相关。

伴随快速城镇化步伐而来的,除了亘古未有的城市化规模,还有流失的农村劳动力。2011年时,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朱启臻在其撰写的《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 一书 中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和事实,揭示出我国农民生活的艰辛以及代际之间对土地态度的变化。

早在那时,朱启臻教授就认定,   “农民不愿 种地”是我国农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也是发展 现代农业面临的最大障碍,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和匮乏成为我国农业面临的新问题。

一个事实是,乡村人口越来越少,粮食产量却在逐年增加。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0年11月,全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1亿,与2010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了1.64亿。与此同时,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3657亿斤,与 2010年10928亿斤的粮食产量相比,近11年来, 我国粮食平均每年都会增加248亿斤

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变迁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如今的农村依然静谧,不同的是,深耕这片 土地的人们发生了改变。他们怀揣着代表未来的数字技术一股脑投入了古老的农业——北斗导航定位,无人机喷洒农药,拖拉机自动驾驶,数字化管理农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被重塑,传统的农村正经历“无声的革命”。

带着种种对智慧农业的好奇,我们采访了常年奔波在“田野上”的“新农人”——周鹏。这位做过网站美工设计、项目策划运营、市场推广等工作的“80后”,在2012年进入农业领域, 有过国内知名农业科技公司及农业龙头企业任职 的经历后,于2019年成立西安知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农业应用解决方案及农产品产地供应链服务业务的新征程。

图片

周鹏在数字农业示范基地

相较于传统的农业人,新农人周鹏不但有着 奔忙于田间地头的游刃有余,还有着自媒体时代 超乎常人的新闻敏感度。在“老周务农”的视频号里,他“化身”为智慧农业的“代言人”,或 是在某个“四下无人”的农场里安装设备的工作日常,或是做有关智慧农业言简意赅的认真科 普。除此之外,他也常常会做一些日常记录,有时是转自网络的农产业动态趋势,有时是农村世外桃源般的自然风景。

图片

最近的一个视频里,他又熟练地架起了手机镜头。延时摄影下,头顶灰色的云朵渐行渐远, 他忙碌的动作变得十分连贯,春天里并不温暖的风拂面而来,远处红色的橘子树跟着镜头晃动起来……

图片

周鹏在猕猴桃科技示范基地施工现场

图片

以下是记者与周鹏的访谈对话。

《西部大开发》: 尽管您在 2012年就已经进入农业领域工作, 但“数字农业”对于多数人来讲, 依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 作为一名智慧农业从业者,你的日 常工作内容包括哪些?

周鹏:我2012年进入农业领 域,先后在国内知名农业科技公 司及农业龙头企业任职,主要从 事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等方面的工作,为农业企业、政府部门 提供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2019年,西安知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我开始从事农业全产 业链数字农业应用解决方案及农 产品产地供应链服务业务。目前公司有8人,核心团队包含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人员,都是在行业内身经百战、经验老成的“老兵”和合计伙伴。

具体来讲就是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供“智慧农业”全域 解决方案、系统及服务,解决农业发展瓶颈,构建全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智慧化,为涉农产业运营、企业管理、个人消费者创造价值。

我最惯常的工作状态是出差,游走于乡村田间,重点探访县域、政府机构、农业企业及农 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对接,学习政策和农业知识、了解产业、认识三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耕、种、管、收、销各个阶段推广数字农业应用及产地选品渠道合作。

《西部大开发》: 当初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您选择从事数字农业?

周鹏: 选择从事数字农业,是因为我当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对新技术、新科技有一定的 敏锐度,再加上我自己本身出生在农村,对农业有一种很原始的情怀。

农业是一个环节多、风险高的产业,靠传统的方式很难直接 发展起来。在农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且大多是文化素质不高的老农民,当下如果不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提高生产效 率,就更谈不上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从事农业了。如此以来,农业怎样发展壮大?我国怎样成为农业强国?

我始终坚信,科技改变农业,数字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板块,农业的未来前景广阔,而我恰好能结合自身兴趣成就一番事业,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我何乐而不为呢。

《西部大开发》: 在您看来,传统农业与数字农业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周鹏:传统农业靠天吃饭、 凭经验,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且成本不可控,没有科学数据支撑,导致了其产能低下,传 统农业的快速发展之路阻碍重重。

与之相对,数字农业是有数据支撑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的生产管理,因此可实现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无人化,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风险,肉眼可见地提高了效率和产 能。

《西部大开发》: 您的视频号里提到“数字农业最终还是要 解决‘人’的问题”,为什么这 么说?

周鹏: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为什么一些新技术新应用 下沉到农业领域就很难推广,这 里面“人”是关键。做农业的很 大一部分人思维固化,观念落后,认知低下,多年习惯于靠传 统的方式去做农业,很难接受新 鲜事物,数字农业哪怕是“再好 的东西”,如果不改变这些人的传统观念,农业依然很难持续发展。

《西部大开发》: 描述一下您心目中的“新农人”是什么样 的?倘若智慧农业在农村普及的话,将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周鹏:在我看来,新农人应当是一批有知识、有眼光、有技能、有追求的综合性人才,他们爱挑战、懂技术、懂市场、懂营销,能吃苦,且热爱农业。

如果智慧农业在农村普及, 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土地规模化程度太低。没有实现规模化,智慧 农业将很难推广。与此同时,我 们缺乏真正“懂”智慧农业的人才,而大多从事智慧农业的人对智慧农业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导致组织管理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智慧农业推广普及步履蹒跚。

《西部大开发》: 您认为我们现在的农业处在哪个程度?离理想中的智慧农业还有多远的路 要走?

周鹏:在我看来,目前我们的农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10年仍然是发展瓶颈, 目前智慧农业市场化普及率仍然很低,且大部分仍是样板示范, 且以政府投资为主。当下投入的智慧农业项目,成本高且效果不明显,重建设而轻运营,无法做到持续性的数据采集和技术验 证。多数农业基地仍处于传统模式,雇佣65岁以上的老农人,这样即使拥有智慧农业引用样板, 一些农业企业仍然认为应当雇人力劳作以降低成本。这导致农业企业的自我“造血”功能不佳,难以实现持续性盈利,   "等靠要”心态严重。

如果问智慧农业离我们还有多远,我想只有“老农人”逐渐退出了土地,   “新农人”又不愿意靠传统方式务农,恐怕那时候智慧农业才会迎来新机遇,智慧农业市场化才会真正到来。

《西部大开发》: 能否讲讲您在这个行业里难忘的受挫经历?在最艰难的时候是否有过放弃的想法?支撑您一直继续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周鹏:疫情最艰难的时期,公司没有任何产出, 一度面临倒闭。我走访了上百家农业企业和基地,没有人认可智慧农业的价值,那时候我也陷入了自我怀疑,考虑自己是否真入错了行。可以说, 一直支撑我自己的动力就是我初心般的“农村情怀”,尽管说起来很“虚”,但信念这个东西是神奇的,它成了我最终坚持下去的“精神信仰”。如今 来看,国内、外的智慧农业已然 有了明显的效益产出,我相信智慧农业的普及,只是时间和认知差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 创业路上 是否遇到过志同道合的创业者?   他们带给过您怎样的影响?

周鹏: 这一路走来,遇到了几位贵人, 一个是领我入行的女老板许总, 一起共事6年,从运营转到市场,这期间我学习了农业的政策、对接了很多农业机构, 参与了很多智慧农业项目,从顶层设计到最终建设运营,她都让我全程参与,即使中间由于经验不足,错误频出,她也一直鼓励我前进,从普通员工一步步提升到营销总监的岗位,可以说许总是我进入农业的领路人。

还有一位是广州大气候集团的易总,我们算是同龄人,但他对农业的认知远高于我,他懂战略、懂技术、懂营销,更懂农业。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作为农业 行业创业者坚韧不弃的可贵精 神。他教会我不断结合农业场景变换策略,让我提升了对农业全 产业链的认知。他认为,要以农产品为主线,农产品的品牌背后 是品质,品质背后是标准,标准背后是体系,体系背后是一整套流程,支撑流程的是系统,从销售端的诉求倒逼农业生产端,建立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提升产能,建立农产品商业化品牌, 使农业真正走向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智慧化、标准化、品牌化。

《西部大开发》: 在陕西或者西安这个地方,农业发展跟别的地方比起来有哪些特别之处?

周鹏: 陕西作为水果大省, 也是农业大省,气候环境既有南方的湿润又有北方的干燥,地理 分布既有丘陵又有连片的平原地貌,现代农业应用常见且多样, 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智慧果业,是发展农业的示范地。

和新疆相比,陕西也有大田场景;和南方相比,陕西也有小而美的休闲庄园。在陕西,可以 体验崇尚小而美的南方农场的多样精细化经济,也能体验北方农场推崇机械化的规模集约化经 济。如此,以陕西为切入点,以点带面,面向全国,重视差异化又不忽视标准化,农业会有较快 发展。

《西部大开发》: 倘若未来,智慧农业都由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有眼界的城市人来承担, 那么农村会消失吗?农民会去往 哪里?

周鹏:农村不会消失,未来没有农村与城市之分,农村城市化、城市农村化,两者帮扶可持续发展。虽然当下也出现了“空心村”,但我们的政策灵活多样,未来一定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人来承担三农的振兴任务, 农村不会消失,农村是我们的根,新农人会带着新的理念,齐全的配套设施,建设美丽乡村, 稳固乡村振兴成果。到那时,农民不再只属于农村。

《西部大开发》: 描述一下 您认为的现代农业的未来图景。

周鹏:闭上眼,地块整齐的大田里,入眼一片春意盎然,近处水稻秧苗探出小脑袋,远处大 棚里一簇簇绿色果蔬,交相辉映;转眼间步入盛夏,夏天的田野,满眼是翻滚的稻浪,果蔬棚 里也一茬茬地换着新苗;入秋, 风浮动着稻田,空气里弥漫着稻香,稻子开始收割了。而眼前这 一切令人啧啧称奇地是,田间地 头几乎无人出没,那这些农事都是谁操作的呢?是无人农场。

什么是“无人农场”?无人 农场是在人不进入农场的情况 下,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 智能、5G、 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 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或通过智能装 备及机器人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完成所有农场生产、管理任务,是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 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其本质是实现机器换人。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施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

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本刊记者/王薇


分享